중국의 기독교

[스크랩] 中國城市教會的使命與異象 (望塵)

수호천사1 2009. 10. 4. 22:01

中國城市教會的使命與異象

望塵


引言       

上世紀6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戈德曼提出城市群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城市群成為各種要素的聚集中心,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二十一世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和合作已成為政經關係的主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大批農民湧向城市;同時,城市也吸引了大批知識分子,成為城市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此大背景下,中國教會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實行「三自」政策以來,經歷了八十年代初農村教會的復興,二十一世紀將以何種形態回應後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是普世華人教會所關注的焦點。在此,筆者願分享一些淺見,以圖拋磚引玉,與各位同工同道共勉。(筆者為一內地知識分子教會同工) 

一.傳福音的使命

傳福音是教會在世界中的使命,承擔這使命的是教會,即基督的身體。對象是萬民,即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文化、原生宗教、職業、教育程度等背景的差異。在城市中,特別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如何向這些不同的群體傳講福音,是當務之急。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農村教會的復興增長,基本上類似五旬節耶路撒冷教會的情形,是伴隨著神蹟奇事、醫病趕鬼等超然事件來宣講福音真道。這些超然事件是出於神聖三位一體神的至高主權,並非我們可以強求。縱觀教會宣教歷史,無論是初期使徒教會向外邦宣教,抑或是六世紀末天主教會向東哥特人宣教,以及十八世紀西歐和北美更正教會向亞非拉(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宣教,這種神蹟式的增長復興都有發生。我們將之理解為一位全能永活之神對未聞福音的各民族的眷顧,但教會的復興增長不能一直依靠這種單一的神蹟宣教模式,儘管我們堅信神能在任何時代,任何地點彰顯祂的權能。

從城市的特性和當代中國的特殊國情出發,教會應找到與之相適應的傳福音方式,不能一味模仿或生搬硬套。客觀環境不容許街頭佈道或大型佈道會的形式,而處於後工業時代的西方社會也不同於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因此,諸如新加坡的細胞小組模式,美國馬鞍峰教會的增長模式等只能擇其益者而用之,不能全盤照搬。筆者認為基於中國的國情及城市社會的特徵,英國聖三一布普頓教會主任牧師甘力克發起並推廣的啓發模式,不失為一個傳福音的有效方式。啓發課程是一套實踐性極強的傳福音課程,通過邀請不信者參予「啓發課程」,使其從嶄新的角度透視基督信仰。其間輔以破冰遊戲、用餐、討論話題等互動交流活動來增進彼此了解,激發參予者的熱忱。透過基督徒生命的美好品質,來影響參予者對信仰和生命意義的看法。以筆者所在的教會為例,通過開設幾期「啓發課程」,使慕道者對基督信仰有了新的認識,並引發了他們繼續參予類似教會活動的興趣。這為他們決志信主加入教會打下了基礎,其中多數的參予者後來都歸信了基督。由此可見,一種適合當代情境的佈道模式對有效地傳福音是何等重要。

二.合神旨意的敬拜

美國當代著名福音作家約翰派博曾說:「傳福音不是教會在世界的終極使命,敬拜神才是教會在世界的終極使命。」聖經中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論及真正的敬拜是關乎聖靈和真理,而真理即神的道。一直以來,教會在為使用何種音樂、何種儀式、何種形式敬拜神而爭持不下。其實當我們回到聖經,就知道主耶穌所教導的敬拜真諦是心靈與誠實,與儀文無關。因此在教會敬拜中,最重要的是敬拜的中心(神)。教會向這腐朽的世界傳達怎樣的敬拜真理,並引導世人敬拜神、認識神是至關重要的使命。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屬靈或屬世,古典或後現代,福音或靈恩等標準來判定其敬拜是否合宜;而是要以真理為準繩,從神永恒的旨意裏尋求神對敬拜的心意。有鑒於此,中國城市教會應告別過去在農村教會時期的敬拜傳統的束縛,而以更新的敬拜生命融入城市教會時代的大潮。年輕人總是充滿生命的活力,一旦在聖靈的同在中遇見神,其對神的委身和摯愛將帶來對神更深的渴慕。他們將使用自己的專業、智慧、財富、人際關係等來傳福音,見證神在他們生命中的大能。筆者認識一些年青的基督徒,每每談及教會的敬拜生活,他們大都對某些教會的禮拜儀式感到枯燥乏味,更因缺乏肢體間的生命連結,崇拜流於形式主義的儀文;而城市家庭小組教會的敬拜聚會,由於不拘泥於傳統及形式而較側重生命的連結和個人與神關係的建立,使他們在聚會中經歷重生。很多弟兄姊妹更願意將生命的主權完全交給神,奉獻自己在教會中參與服侍。真是感謝主,榮耀歸與神!基於目前中國城市教會的規模和屬靈的成熟度尚處於成長階段,教會敬拜生活的模式也處於探索階段,因此有待提升以更趨適合當代中國城市教會的特殊需要。

三.身體的建造

教會中每個肢體靈命的健康水平,決定了其所組成之教會的屬靈成熟度。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2至27節中,保羅闡釋了身體的奧秘,即這個身體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而非一般的組織機構。既是如此,教會如何確保其肢體的靈命不斷成長,以至得著更豐盛的生命呢?

首先,教會講壇的供應要切合時代的需要。這並非說傳道人要一味迎合會眾的口味,講他們愛聽的信息;而是如司布真所言:「要餵養群羊,不是娛樂山羊。」反觀當代教會,其中充斥了各種各樣的娛樂節目,但講道時往往內容浮泛、空洞無物,令信眾不能吃飽;或是傳講嘩眾取寵的成功之道,致使會眾不能系統地接受聖經真道的裝備。筆者認為當代華人教會首先要恢復的,就是釋經講道的傳統,如歷史上使徒保羅、金口約翰、司布真、摩根、鍾馬田等都是以釋經講道著稱,供應了其所處時代信徒的靈命,並使神的道興旺。釋經講道要求牧者具備淵博的學識、系統的神學訓練、正確平衡的釋經原則,以及在聖靈恩膏之下熟用聖經。這其中任何一項都不是容易之事。一個對屬靈事物不求甚解、懶惰懈怠的牧者是無法在這方面找到捷徑可走的。牧者應具備豐盛的生命涵養,如此才能供應會眾的靈命需要,從而達成在基督裏一起成長並滿有基督長成之身量的目標。在這方面,美國紐約市救主長老教會的做法是一個值得學習的範例。

其次,門徒訓練是教會繼續成長的動力。對教會而言,不論其牧者具備何等卓越的領導才幹,他也不能身兼數職,掌握全盤。但若通過扎實有效的門訓途徑,培訓大批德才兼備的準傳道人,則可使牧者更有效地服侍全群。歷史上不乏這方面的例子,當摩西治理以色列會眾窮於應付時,他接受了岳父葉忒羅的建議,在民間設立了長老制度;司布真在倫敦首都大教堂服侍時,感到力不從心,就開設了門徒訓練班,大大減輕了他的負擔。從後現代社會城市教會的特點而言,教會中需要許多受過全備真道裝備的年青人加入服侍團隊。通過一對一的服侍,使那些慕道者和教會建立生命的連結關係;亦透過生活方面的關懷,使他們對神的教會產生歸屬感。要做到這些,對牧者至為重要的是如何因材施教地進行門徒訓練,使每個肢體都盡其所能,從而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

四.結論 


 二千年教會的歷史顯明一個真理:殉道者的血是福音的種子。二十一世紀已無大規模的逼迫患難,但教會面臨的問題一點也沒減少。沒有逼迫試煉卻有誘惑試探;沒有宗教裁判所卻存在宗派的藩籬;沒有十字軍東征卻存在著文明間的衝突。後現代社會的五大特徵是:體制化、多元主義、綜合性、偶然性以及不確定性。如何在這個張揚個性和力倡多元文化的時代,傳承真理見證信仰,抵制異端邪說,成為真理的柱石,是每一個基督門徒的使命,也是教會在基督再來之前的使命。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基督,我們要謹慎在其上建造的是甚麼樣的工程,是草木禾稭還是金銀寶石。因為到了那日必有火發現,主會將它顯明。(林前三10-15)

출처 : 내 사랑 중국 [MyLoveChina]
글쓴이 : null 원글보기
메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