중국의 기독교

[스크랩] 中國少數民族及宣教策略分析

수호천사1 2009. 5. 26. 01:44

中國少數民族及宣教策略分析


文 牧



    經過八十年(1928年始) 對少數民族的研究,加上著名中國人類學家費孝通教授在1988年 提出的中國民族理論的影響,這三十年來,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論文、出版書籍、文章、研討會,可說是百花齊放及爭鳴。隨時可在中國的書店內找到許多認識少數民族的資料。
    筆者想藉此文章提出一些認識,也提出一些宣教策略。

一、少數民族的識別

中華民族的形成歷史及多元一體格局


一般的認定,中華民族  是歷經了多元的舊石器和新石器時期、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一直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才算是正式誕生。若從夏王朝時期算起,中華民族從起源到最後形成整整經歷了五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過程。


費孝通教授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是先經過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流文化區:前仰韶文化(主前6000-5400年)-仰韶文化(主前5000-30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前2900-2000年)的衰落及被黃河下流文化青蓮崗文化(主前5400-4000年)-大汶口文化(主前4300-2500年)-山東龍山文化(主前2500-2000年)-岳石文化(主前1900-1500年)取代及向西擴張,說明了中華民族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區,也分別創造他們具有特色的文化。他指出這是中華民族的多元格局。然而,在多元中各族也互相竟爭,吸取另外優良的文化,形成交流的過程,這是一體的格局。  再經過夏、商、周的改進發展,又經過西周的聯盟及割据,而在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里,造成各地人口流動、文化交流、互相爭雄,至秦滅六國統一天下而告一段落。這時中華不同民族的形成已趨明顯,造成今天的格局。 


對少數民族的識別也有許多異議。中國政府早在1952年就派人到周邊地區訪問不同的民族。而1955年派出七百人組成十六個工作隊進行調查工作。經過八年,一直至1964年才把少數民族的調查工作完成。據報,當時有調查數據指出有400個民族群體提出申請要政府承認而被拒。後來名單上的民族群體留下183個,但仍不被公開接受。直至1976年,才把眾多的少數民族群體定為55個。  但是按楊天民的定義:一、如果兩個人不能理解對方的語言,就認為他們是不同的民族;二、如果兩個人有同種語言,但講不同的方言,卻把他們分為不同的群體,需要個別分析 。這樣定義,中國應有439個不同的少數民族。  相信中國最少有350個少數民族群體“迷失”了。


不管怎樣,今天中國應該還有許多“未識別的民族”。  他們在我們眼中都是寶貴,無分少數,或極少數,或未被列入成為未識別民族,但主耶穌的使命卻是要向萬民(希臘文ethne, 英譯ethnic)傳福音:「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少數民族統計及基督徒比率


以下是按「中國少數民族」網頁,把中國少數民族分類為:


滿蒙篇:朝鮮、滿、赫哲、錫伯、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蒙古、保安、東鄉、土,共11族。
西域篇:回、撒拉、塔塔爾、烏孜別克、哈薩克、維吾爾、裕固、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共10族。
蠻越篇:土家、畬、瑤、苗、仡佬、侗、水、仫佬、毛南、壯、布依、傣、黎、京、高山,共15族。
古羌篇:藏、門巴、珞巴、普米、羌、白、彝、基諾、哈尼、拉祜、納西、傈僳、怒、獨龍,共14族。
尋僥篇:景頗、阿昌、布朗、德昂、佤,共5族。

    如果詳細的考查這些少數民族的分類,你會發現中國少數民族的形成及聚居地主要是因為經過幾千年的遷移、戰爭、民族之間的仇恨或追趕,甚至有時本族之間的戰鬥及為了某種原因(為了糧食、氣候等)而分散各地。即使遷移,大部份仍會凝聚在某片的地區。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 口(2000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朝鮮族 Korean 1,923,842 600,000人31.19% 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其中 吉林省廷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的聚居地。
滿族 Manchu 10,682,262 10,000人 0.09% 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及全國各大城市。
赫哲族 Hezhen   4,640 100人 2.16% 黑龍江省。
錫伯族 Xibe 188,824 400人 0.21% 遼寧、吉林、黑龍江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
鄂溫克族 Ewenki   30,505 100人 0.33% 內蒙古自治區,少部份在黑龍江省。
鄂倫春族 Oroqen   8,196 30人 0.37% 內蒙吉自治區、黑龍江省。
達斡爾族 Daur 131,394 2,000人 0.76%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部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蒙古族 Mongol 5,813,947 6,000人 1.03% 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並分佈於遼寧、新疆、吉林、黑龍江、青海等省。
保安族 Bonan   16,505 未知 ~0% 分佈於甘肅省。
東鄉族 Dongxian 513,805 10  0.002% 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土族 Tu 241,198 400人 0.17% 居住於青海、甘肅。
回族 Hui 9,816,805 2,000人 0.02% 分佈全國各地,主要聚居於寧夏、甘鴛、青海、新疆等省。
撒拉族 Salar 104,503 100人 0.02% 主要居住在青海,少部份居住在甘肅。
維吾爾族 Uygur 8,399,393 3,000人 0.0015% 主要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極少部份在湖南省。
哈薩克族 Kazak 1,250,458 500人 0.0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部份在青海、甘謂。
裕固族 Yugur   13,719 200人 0.73%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少部份居往在新疆。
塔塔爾族 Tatar   4,890 10人 0.02%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烏孜別克族Uzbek   12,370 100人 0.4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柯爾克孜族Kirgiz 160,823 10人 0.01% 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部份在黑龍江省。
塔吉克族 Tajik   41.028 500人 0.0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俄羅斯族 Russ   15,609 1500人 10% 散居在新疆、蒙古、黑龍江及各大城市。
土家族 Tujia 8,028,133 30,000人 0.37% 湖南省、湖北省及四川省。
畬族 She 709,592 400人 0.017% 散居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五省的山區。
瑤族 Yao 2,637,421 1,000人 ~0% 廣西、湖南、廣東、雲南。
苗族 Miao 8,940.116 50,000人 0.4% 貴州、雲南、湖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等省。
仡佬族 Gelao 579,357 500人 0.09% 散居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
侗族 Dong 2,960,293 1,600人 0.05% 貴州、廣西、湖南。
水族 Sui 406,902 1,000人 0.15% 主要聚居在貴州,少部份散居在廣西省。
嬤佬族 Mulao 207,352 1,600人 0.77% 90%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羅城縣,其餘散居附近的縣。
毛南族 Maonan 107,166 3,000人 2.80% 廣西省壯族自治區。
壯族 Zhuang 16,178,811 50,000人 0.28%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廣東省、湖南省及全國各地。
布依族 Buyei 2,971,460 5,000人 0.17% 貴州省。
傣族 Dai 1,158,989 1,000人 0.09%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區。
黎族 Li 1,247,814 2,000人 0.08% 海南省。
京族 Gin   22,517 1,500人 2.66% 廣西省壯族自治區防城附近之三島。
高山族 Gaoshan 420,000 3,000人 0.71% 臺灣本島山區,少數散居在中國大陸各地。
藏族 Tibetan 5,416,021 9,770人  0.18% 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省。
門巴族 Monba   8,923 未知 ~0% 西藏。
珞巴族 Lhoba   2,965 未知 ~0% 西藏。
普米族 Pumi   33,600 30人 0.09% 雲南省、四川省。
羌族 Qiang 306,072 300人 0.10% 四川省。
白族 Bai 1,858.063 50,000人 2.69% 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其餘分佈於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彝族 Yi 7,762,272 200,000人  2.5% 主要聚居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 彝族自治州及貴州、廣西等地。
基諾族 Jino   20,899 500人 1.44% 聚居在雲南省之西雙版納。
哈尼族 Hani 1,439,673 9,000人 0.01% 分佈於雲南省。
拉祜族 Lahu 453,705 50,000人 11.02% 雲南省。
納西族 Naxi 308,839 1,000人 0.3 %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麗江縣,其餘分佈在雲南、四川、西藏一些縣內。
傈僳族 Lisu 634,912 300,000人 47.25%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
怒族 Nu   28,759 4,000人 13.91% 雲南省。
獨龍族 Derung   7,426 1,500人 19.53% 雲南省。
景頗族 Jingpo 132,143 50,000人 37.84% 雲南省。
阿昌族 Achang   33,936 2,000人 5.89% 雲南省。
布朗族 Blang   91,882 150人 0.1% 雲南省,集中在布朗山和西定。
德昂族 Deang   17,935 200人 0.1% 雲南省各縣。
佤族 Va 396,610 75,000人 18.91% 雲南省。

    這些少數民族在文化、風俗、語言等等,各具其色,盼望讀者(特別是華人及中國人基督徒)有機會多欣賞他們。 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也反映了多元一體的格局。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另外,中國29個省及自治市中就有11個(內蒙古、遼寧、湖南、廣西、海南、貴州、雲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是擁有超過百分之十的少數民族,而吉林、甘肅也將近百分之十。 這樣的分佈格局,告訴我們,要向中國少數民族宣教不是一個很困難的事。

二、少數民族宗教信仰

    經過幾千年,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從基督教的角度,認為這些古老民族是因為離棄神多年,而另外從自然界尋找崇拜的對象而導致他們有今天這些信仰。例如,洪水的故事不只是在漢族人中留下記錄,也在苗族、老南族、侗族、壯族、布依族、水族、景頗族、彝族、佤族、阿昌族、獨龍族、珞巴族、黎族、畬族、瑤族、滿族、鄂倫春族、柯爾克孜等民族中(其中許多是與洪水相似的“葫蘆”故事)留下記憶。  盼望我們能夠對他們的信仰有更多的認識,以致更有效地向他們宣教,早日把他們帶到真神面前。


的確,過去有一些少數民族因為宣教士的工作而大大的改變了。例如,在1901年,美國宣教士威廉‧楊(William Young)向緬甸北部及中國雲南南部的拉祜族傳教時,他發現神已經在拉祜族中做好了準備,拉祜族人對他說:「我們已經等了你很多個世紀了,我們在一些村子修好了房屋等你來。」很多拉祜族婦女的腰佩帶著鏈子,她們說:「我們拉祜族從遠古以來就佩帶鏈子,它象徵著魔鬼對我們的束縛。你是『歸撒』的使者,只有你將已失傳的『歸撒』的書帶到我們的心裡後,才可以斬斷那束縛我們的鎖鏈。」接著幾年,就有6,000多名中國的拉祜族人接受了洗禮。 


    除了一些民族信奉主要的宗教,但也有不少的族群仍有古老的信仰。以下稍介紹六種。

1. 古老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


自然崇拜(animism, nature worship, 或稱萬物有靈崇拜)的對象相當廣泛,有天地日月、山石水火、風雨雷電、動物植物。信奉者相信萬物都有靈魂,這些物體會給人類帶來禍與福。有的民族信鬼神有數十種或上百種。如納西族東巴教,根據麗江東巴文文研究所的統計,信奉的各種神靈多達2400種。  


    天地山岳崇拜尤以西南羌族最典型。祭天成為重大的宗教活動。白族、納西族祭天多在村中的草坪上,都有巫師主持進行。
  既然住在山林里,植物成為少數民族的崇拜對象。傣、哈尼、傈僳、拉祜、景頗、納西、白、毛南等在山寨中都有一棵代表樹(神樹),在其下面舉行祭祀活動。 

2. 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 


  認為某些物、植物和民族有血緣關係,並含有神秘力量而敬拜之。


  傈僳族的圖騰(Totem)有虎、熊、猴、羊、蛇、鳥、魚、蜜蜂、莾、麻、茶、竹、柚木、霜等等20多種。 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民族以熊為圖騰。侗族以蛇為圖騰。土家族以白虎為圖騰。   而瑤、苗、滿族都是崇拜祖先的。

3. 本主 


    一種社神。與農耕社會有關係。是多神崇拜。本主多數不只一個,本主的家人也被崇拜,有時多達80多親戚一起被崇拜。白族人有歷史英雄人物、南詔及大理國的帝王為本主。


本主崇拜多有本主的廟。本主的廟會是每年重大祭祀活動。大理的白族就有938座。廟會舉行時有兩三萬人聚集。廟會也附帶有許多文藝活動,如唱白族調、打霸王鞭、舞龍耍獅、跳牛、踩馬等。

4. 薩滿教 


    流行於東北及西北邊疆的少數民族。以主神崇拜為主,配合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每個民族都自己主神的名字。多造有主神的偶象。主要有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滿、鍚伯、蒙古、土、哈薩克、柯爾克孜、裕固族等有部份殘留。

5. 苯教 


    也稱黑教。在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道教、薩滿教的思想。崇拜天、地、水、火、雪山等。主要活動是唸咒、驅鬼、占卜等。門巴、珞巴族多信奉苯教。藏族也有一些。
   
6. 東巴教 


    這是納西族的原始宗教。以自然及祭祖為主要內容。今天東巴教就留下一萬多種的東巴文經典。

以上只是某些少數民族的古老信仰,但也有不少的族群是信奉主要宗教的。如信仰藏传佛教的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等民族,还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以及部分信仰基督教的苗、瑶、京、拉祜等民族。

結論:少數民族宣教策略探討

我們深信上帝愛中國一億一千多萬的少數民族。要他們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祈求上帝的靈感動更多的人關心、認識,並差派宣教士向這些少數民族傳福音,特別是華人教會及中國國內的教會。深知中國教會過去三十年(剛好今天中國是慶祝三十年開放:2008年12月18日)努力地在國內傳福音及建立教會,更盼望能在這世紀中(2050年)之前在所有國內的少數民族中建立本民族的教會,使福音真正得著每一個中國的民族。


按以上的分析,讓我們看見向少數民族宣教的路途已準備好。


1. 所有的少數民族已被識別出來:今天有許多研究資料及書籍幫助我們深入地認識這些少數民族/群體。按照「群體宣教策略」(People Groups Strategy),前半部的工作已完成。  現在是推動教會向這些族群宣教的時刻。


2. 普通話的普及:一億一千多萬的少數民族大部份都可以說普通話,使用漢字。相比要向其他國家的少數民族宣教,這是何等的有利條件。就如保羅時代羅馬帝國各地區的人民一樣,流行說希臘語。因此,今天許多漢語聖經或中文的福音資料都可以很快在宣教過程中使用。


3. 相同的文化習俗:雖然中國的少數民族有其獨特的文化習俗,但是許多少數民族的風俗節日都與漢族人的一樣。就如過春節,許多少數民族也一起過春節。因此漢族傳道人在文化上與他們交往並不是那麼遙遠的事。


4. 易達的聚居地:少數民族就按著類別聚居在中國的周邊地區,並且是一群群的,外人也容易辨認及容易到達他們的聚居地。而中國政府在1956年後逐漸為他們設立自治區,不只使他們的文化特色繼續保留,也容易集中管理,外來的人更容易個別地接觸他們。今天中國的道路及鉄路都普及,要到不同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不是困難的事。甚至有許多少數民族就一群群的住在城市周邊。  北京市就有111個民族村。今天,中國少數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不是過去幾十年出現的,而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形成的。


5. 溫順的人民:我們從過去的歷史看見這些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歷代的朝代人民多數是和平地相互來往的。早在秦漢時代開始,周邊國家和朝廷就有邦交或擁有和平自治的權力。幾千年來,這些少數民族就在中國四周邊地區活動、生活,相安,甚至和漢族人融合。多年的和平相處,除了幾個少數民族稍為敵視漢族人,其他都可和平地交往。這使宣教士進入他們的群體更順利。


6. 一些群體早受基督教影響:有一些群體,例如朝鮮族、傈僳族、拉祜族、景頗族、獨龍族等,早受基督教的影響,如今宣教士要進入他們當中繼續發展工作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即使一個受天主教影響的京族,當中多數是掛名的天主教徒,如今基督教的宣教士也容易進入他們當中把真理傳開,因此有許多基督教的家庭聚會出現其中也不被反對。


7. 比較開放的宗教信仰:許多少數民族只有傳統的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拜,這些原始的信仰如今存留在他們當中並不是那麼“根深柢固”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數只成為一個傳統習慣,尤其是年輕一輩。基督教要傳入並不會遇到太大的攔阻。

看以上這幅宣教圖畫,深信上帝已為我們準備好向中國少數民族差傳的途徑。

最後,向每個關心中國少數民族的教會或差會提出宣教的策略:


1.  研究及認識:針對每個少數民族群體,特別是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風俗、語言、生活、居住地區、過去的基督教接觸等等,編寫出資料文件,禱告項目,或宣教方法,讓教會或信徒認識。在這方面,市面上已有許多現成的書籍、網站、多媒體等資料,可節省許多時間。


2.  動員召募:把以上編寫好的資料,在教會或聚會中傳講。召募那些被聖靈感動的人成為差傳的對象。


3.  職前訓練:跨文化宣教工作要作得好必須有良好的宣教訓練。除了基本的神學、聖經、牧養、佈道、開荒植堂、教會增長、牧養、輔導等訓練,還要有針對跨文化宣教的課程配合,如語言、差傳、了解文化、宣教策略,甚至翻譯、印刷等,都是重要的職前訓練項目。如今中國已有多間跨文化宣教學院及一些短期在職的跨文化訓練班,可把這些召募來的人派去接受訓練。


4.  差派及領養:成立差傳機構,差派受訓好的宣教士。這些差傳機構有專門的宣教人才,配合教會在經濟上的支持,把宣教士一個一個的差往不同的少數民族群體,不管是短宣或長期的宣教差派。


5.  支援:差派不只是把人送出去,還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比如文字、詩歌、聖經的翻譯、多媒體福音製作、門徒訓練、神學教育等等,讓宣教士及被福音得著的民族繼續得到這些“宣教後期”的幫助,建立更穩固的本土化教會。


6.  交托:在宣教過程中,當帶領了少數民族的人信主,就要立刻著手栽培。接著訓練他們,使他們也懂得傳福音和牧養其他信徒。宣教士在當地植了堂後,要想到如何把教會交給當地信徒。最好的辦法是訓練熱心愛主的信徒,使他們成為領袖或是傳道人(可把年青領袖派往城市中的神學院受裝備,然後回來當傳道人)。最後是要引導這些少數民族的教會也成為宣教差傳的教會,繼續向附近的少數民族宣教。

    如今中國教會對跨文化宣教及差派工作只能算是一個起步。根據筆者的認識,現在最少有七間宣教學院正在訓練宣教士向少數民族宣教。也知道有超過五十多個教會團隊(中國一般使用“團隊”形容一組一組的教會)組織了差傳部門,進行差傳工作。在中國更有穆斯林基督徒團契、哈薩克基督徒團契設立。維吾爾族基督徒也聯合起來,建立了四十多間本族人的教會及訓練傳道人。也知道在布朗族、傣族、苗族、彝族、藏族、土家族、蒙古族、達斡爾族、京族、莊族、東鄉族中有積極的宣教工作(筆者所知道的也有限)。盼望未來十年可以看見更多少數民族歸主。

「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必向列國舉手,向萬民豎立大旗;他們必將你的眾子懷中抱來,將你的眾女肩上扛來。」(賽49:22)

 

|출처: 중국선교연구원

출처 : 내 사랑 중국 [MyLoveChina]
글쓴이 : null 원글보기
메모 :